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八卷 水利
站内搜索:

第二节 当代引水工程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在加固、改造、扩建原有陂堰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利用江河水源,建设新的引水工程。致千年陂堰,从兹突变,湘、灌巨流,皆为闸锁,浇田发电,俱听人为,已形成了全州的当代引水工程。解放41年以来,全县引水工程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950至1954年。以巩固原有陂堰为主,适当开发新工程。这一时期,国家虽然财政拮据,仍然发放少量贷款支援水利建设。五年中,发动群众对原有工程数次加固维修,同时还新建小型工程95处。其中较大的3处;1.才湾镇马渡村引水渠。长3公里,取代筒车16架,灌田510亩。政府贷款800元。群众投工3030个,于1951年夏竣工,是全州解放后最早新建的引水工程。2. 思源堰及其6公里引水渠。于1952年春竣工,当年灌田800亩(该工程曾于民国25年由政府贷款兴建,又于民国35年由政府补助50吨大米续建,均未成功) 。3.绍水镇亚元村新息堰及其6公里引水渠。于1953年冬竣工,灌田1300亩(该工程曾于民国29年由县政府测量、设计)。
二、1955至1962年。在继续维修加固原有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改造老灌区,开发新工程。自1955年起,开始由国家投资改造并开发河流灌溉工程。首先在凤凰区开挖建江南渠,继而建设建江麻市永久坝, 扩建龙家井渠道,修建大坪引水渠,将三大工程结成一个3万亩的灌区。同时新建文桥区双陂渡引水工程,灌田4000亩。1957年冬,全县大兴水利,当年兴建湘江八字堰、大陂庙、万乡河三个万亩以上工程;还新建寨圩、戈渡源、黄毛江、水澄等千亩以上的工程;扩建歌陂渡工程(引水流量3立方米每秒,既灌田又发电);并修了200余处小型堰坝。1958年动工兴建灌江拦河坝、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动员全县人民奋战两年竣工。1959年, 新建桐油引水工程,引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从50年代中期至1962年止,县内共新建大、小堰坝312处,是全州县引水工程建设的鼎盛时期。
三.1963至1990年。1963年起的3年国民经济继续调整时期内着重加固、配套原有工程。1965年,县领导认为县内水利设施的弱点是蓄水工程少,抗旱力弱,于是开始转入以建设中型蓄水工程为主,对引水工程着重改建枢纽工程。在此期间,陆续改建了廖堰、八字堰、牛陂堰、石脚堰、戈渡源堰、川口庙堰、寨圩坝、歌陂堰、桐油关口堰、新息堰、竣石堰等千亩以上引水工程.
解放后41年来,开发江河泉涧等引水工程,其规模由小到大,建筑材料逐步更新,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且众多的小型工程,逐步被一些较大的工程所覆盖并纳入其灌区,使灌溉面积扩大,抗旱能力增强,且有部分水能已用于发电。到1990年底,全县共有大、小引水工程2152处,其中新增403处;共有引水流量69.35立方米每秒,其中新增引水流量59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积20.74万亩,(由于蓄水工程的兴建取代了部分抗旱力弱的引水工程灌区)。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工程10处,详见表8~3。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