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八卷 水利
站内搜索:

第二节 当代引水工程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附:灌江水利工程
灌江水利工程枢纽位于两河乡白水村上游500米处。大坝为流线型圬工坝,高8.2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渠系分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3条,共长8论里;支斗渠37条,共长90公里。 设计灌田4.28万亩,1990年实灌田4.28万亩。沿渠建水电站4座,共装机容量5170千瓦。 1990年止,全工程总投资923万元,投工640万个,完成土石方469万立方米,是全县最大的引水工程。
灌江水资源丰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810平方公里,坝首处多年平均流量为58.8立方米每秒。工程未建之前,境内沿江两岸,仅有筒车87架,灌田1500亩,而灌江东岸及湘江自县城以下东岸, 原有2.1万亩水田,十年九旱,尚有大量旱地因缺水未被充分利用;1958年县城内只有125千瓦的火电厂, 电力十分缺乏,而城外灌江南来之水,长年北逝。县领导有鉴于此,决定兴建灌江水利工程。
测量设计
1958年4月由自治区水利电力厅与桂林地区水电局派出技术人员会同县农林水利局组织人员对灌江工程进行测量、设计,经过勘测和反复比较,决定于白水村上游500米处建8.2米高的拦河坝,开渠引水25立方米每秒,至31.8公里处分东、西二干渠。东干渠以灌田为主,长49.5公里; 西干渠以发电为主,长2.8公里,并反虹至湘江西岸,续开渠41公里用于灌溉(2.8公里以下的西干渠至今未予实施)。
施 工
灌江水利工程是在全国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形势下施工的。1958年6月,大坝开始备料时出工3600人,11月大坝清基时增至1.7万人。当时排水设备不足,天寒地冻, 民工轮流下水,连干40昼夜完成清基。1959年秋后增至5万多人,由于工具和材料供应不上, 便发动群众捐献和制造,仅庙头民兵团捐献钢钎、锤子260多件。各团土法制造机械工具2800多件,其中竹木轨380多条,长1万米;木轨车、四轮车、绞车、独轮车等2100多架; 土起重机80台,空中运输线50多处,旱船80只。还自制黑色炸药200余吨。84公里干渠中,石渠占25公里,开石120万立方米,砌石20万立方米。其间悬崖峭壁3处 (鸬鹚岭悬崖高110米,塔鱼塘峭壁56米,合掌山绝壁高50米),炸石开渠,需悬空作业。七一民兵团女青年周莲秀、唐金英不分严寒酷暑和男人一样身系麻绳,长年在鸬鹚岭绝壁半空劈山造河。历经两年苦战, 至1960年6月23日竣工通水。由于工程艰巨,全县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自带粮、钱、工具上工地为之流血流汗,还有24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工程现状
大坝系圬工重力溢流坝, 洪水标准50年一遇设计,泄洪量3250立方米每秒;200年一遇校核,泄洪量4079立方米每秒。坝长116.5米,高8.2米,坝顶高程184.04米,坝底宽17米;上游面垂直坝体内设0.5米厚混凝土截水墙,下游用8米半径圆弧段将溢流面曲线与消力池护坦连接,池底高程175.83米;一级消力池长25米,1970年增建二级消力池,长12米,消力槛高0.8米,槛后铺设干砌海漫,长22米,坝前用黄土铺盖。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