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六卷 教育
站内搜索:

第二节 教学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宗 旨
民国时期将小学列为义务教育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初中列入义务教育范围。因此初中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公民。高中办学,一是为社会进一步培养具有较丰富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后备军;二是为高等或专科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使他们能继续深造,成为各种专门人才。至于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基本相同。
学 制
民国8年(1919),全县县立初级中学学制4年,至民国11年改为3年,直至民国38年未变。至于国民中学,全县只办了前期班,学制为2年。1951年10月1日教育部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高、初中修业期各为3年。“文革”期间改为高、初中各2年。1978年以后恢复“三、三”制。
课程设置
民国8年全县初级中学为国文、 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修身、乐歌、图画、体操。民国38年其课程每周教时是:国文、数学各6节,英语5节、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劳作各2节,公民、图画、军训、生理卫生各1节。至于国民中学设置与普通中学相比较,免开英语,减少数、理、化课份量;增加教育概论、农业常识和社会服务3课。
自1950年始,遵照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规定取消公民课与军训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外语、体育、美术12科。1952年取消自然课。1956年至1957年初中语文分为文学、汉语两科。1958年增设生产劳动课,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把文学汉语复并为语文课。1959年全州中学改为全州高中。其课程设置如下:语文、数学、政治、俄语或英语(其中选修一科),文艺(音乐、美术)、历史、地理、工业、农业、劳动等10科。1969年秋开设的课程有毛泽东思想、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军体、生理卫生、音乐等。1978年后全县各中学开设的课程为: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体育、劳动;初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音乐、图画、体育、劳动、生理卫生。1987年全县各中学的课程设置及每周授课时数为: 高中——语文6节、数学6节、英语5节、物理4节、化学3节、历史3节、地理3节、政治2节、生物1节、劳动2节、体育2节、课外活动2节;初中——语文6节、数学6节、英语5节、物理4节、化学3节、历史2节、地理2节、政治2节、植物2节、动物2节、音乐1节、体育2节、美术1节、劳动2节、课外活动2节。1988年改劳动课为劳动技术课。1989年初中政治课增加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史和法律常识及时事内容。
教材教法
教 材 民国时期全县各中学除县立国民中学的“政治建设”、“公民训练”、“农村建设”等课教材为广西省教育厅所编。其余均为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出版由国民政府审定的“国定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69年至1977年改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编的教材,及自编乡土教材。1978年后恢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个别学校,进行教改实验、使用广西教育学院编写的实验教材。内容较为丰富、知识面广、训练较为全面,使用效果良好.
教 法 民国时期一般采用讲述、讲解、演示、练习等方法。有些教师重视启发,采取谈话法、问答法,但多数以讲解为主。
解放后,50年代盛行苏式教法。60年代将苏式与中国传统教法融合起来。70年代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并积极进行各种教法的探索。80年代在改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有了突破,提倡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方法,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提高。这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
附:全州高中简介
此校前身是全县县立初级中等学堂。创建于民国8年(1919) ,校址在原清湘书院,民国25年改为省立。 27年因避日机轰炸,迁至秦家塘。32年8月又迁至城郊董家底。33年日军入县境,师生转移,校舍被毁。34年抗日胜利暂以龙岩洞陆军第五军兵工厂旧址为校舍复课。35年重建董家底校舍。 38年2月省令将县立中学并入。同年11月全县解放,12月初该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县立,更名为“全县第一初中”。1953年迁湘山寺。1955年开设高中部面全县、灌阳、资源三县招生,成为完全中学。1959年初中部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只办高中,遂更名为“全州高中”。1965年城关初中并入,再次成为完全中学。占地157670平方米。有教学、生活、生产用房32栋。总建筑面积15353平方米。1990年有高中部18个班,初中班9个,共计学生1639人,其中初中491人,高中1148人;教职员工160人(含离退休人员)。专任教师75人, 其中特级2人,高级17人,一级35人,二级21人。分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生物、图画、卫生、政治、史地8个教研组。教学设施有教学楼1栋,平房教室2栋,实验楼1栋, 设有图书馆, 藏书45358册。并有理化生物实验室,电化教学室,各种仪器设备1113套。 另有微型电子计算机室1间,微机22台。体育设备有足球场1个,篮球、排球场各6个,400米跑道1条。设有高、低杠、吊环、跳高、跳远沙坑,及其它器材448件。印刷厂1家。此校教育成绩斐然。从1980年至1990年共输送大中专学生2661人。高考获自治区文科“状元”1人,理科总分第3名1人,其中数、理、化3科高考成绩已跨入全自治区先进行列。
自1958年以来参加区内外语文、 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竞赛获奖约200人次,其中84级3班学生马振宇为全国中学生观察哈雷慧星科学实验的4名获奖者之一。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