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十一卷 交通 邮电
站内搜索:

第二节 桥梁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全州县修建桥梁,见诸文字记载的是筑于宋代的飞鸾桥。清乾隆三十年(1765)全县有桥71座。 1949年全县有桥160座,其中石拱桥14座、木梁桥135座、石板桥10座,浮桥1座。古桥多为捐资修建,亦有极少数桥用宗族公款修筑而成。
解放后,公路建设事业逐步发展,部分古桥被改(扩)建为公路桥。1990年底,已有78座古桥被改(扩)建为公路桥,占古桥总数的48.75%。其中50年代改(扩)建2座。60年代改(扩)建10座。70年代改(扩)建30座。80年代改(扩)建36座。水毁3座,尚存古桥79座。
附:古桥选介
飞鸾桥
位于城西3.5公里桂黄公路跨罗水处, 始建于宋代,是广西最早的跨河大桥。该桥为湘桂走廊之重要关口,自宋、元以来,屡毁屡修。
元至元十七年(1280)春,因“戍兵弗戒于火”,桥被毁十分之三。是年七月由监郡发动郡民捐资重修,次年三月竣工。计盖有6屋共47间,其中有重檐之屋者3座,作为把守的关门一座,有供迎送休息厅堂和桥役宿舍、厨房等。耗资铜钱5200缗。
明正统三年(1438),成化十四年(1478),弘治二年(1489),3次重修。正德十三年(1518)冬,又因“桥役弗戒于火”桥屋俱化为灰烬,桥之墩石亦因高温而开裂. 后由知州章净等人募资修葺复旧。嘉靖元年(1522)夏,桥毁于洪水,知州沈尚经倡仪修复。当时州署财政拮据,民财亦贫,遂报请巡抚姚镆暨巡按谢君仪核准用官币和田税重建。嘉靖四年九月二日动工,六年四月七日竣工。这次重修总结旧桥毁于洪水的原因,采用三条措施:(一) 桥墩由5个增至6个;(二) 砌墩选用大石块、凿加精整,犬牙盘亘,无少空隙;(三)除对流水平缓的南岸导流堤照旧修建外,对洪水直冲的北岸导流堤拓宽加高,并在北岸导流堤上游新砌分水堰,高1丈、宽3丈,以杀悍流。墩上架坚木为梁,梁上铺木板,板上铺火砖,中道铺以条石,梁之上覆以屋48间, 桥两头各置一门,夜闭晨开,以防火患。长年设工役2人专责守视。桥长460尺,宽20尺,共费银1260多两。康熙十七年(1678) ,桥又毁于洪水,次年夏由征南将军蔡元首倡捐募重修,但因工款不足,工程进展缓慢,至康熙二十年夏,广西巡抚郝浴途经工地,慷慨解囊,全州文武官员为之感召,纷纷捐资,加之行旅善施,桥即于是年冬修复。桥墩仍为6个,墩出水面22尺,入水立基8尺,墩基围32尺,桥长466尺,阔12尺,两边设护栏,上筑瓦屋37楹。计费银2700余两。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桥又毁于洪水,由州内官民捐资重修。
民国15年(1926)至17年兴建桂全公路,利用该桥旧墩改建公路桥,木梁加密,桥身加宽,并于各跨中间加横顶1~2根,桥两边另加护栏。33年日军入侵,桥被毁。34年日本军投降后修复。
1958年,改建成钢梁木面桥。1973年又改建为7孔石拱桥,长120米,净跨9.2~14.9米,桥面宽8.3米, 净宽6.8米,上拱下墩,皆料石构筑。共投资12万元,可载重20级挂车100吨通行。
虹饮桥
位于龙水村以西,跨万乡河,长72米,宽5米,高5米,远望如虹,有“虹饮仙液”之说。建于清乾隆年间, 为龙水村蒋姓宗族公产所筑。5个青石墩形如鱼嘴,墩上架设直径30厘米的杉树为梁, 梁上铺樟木板,桥亭上盖青瓦,中央设正方形的卷角蓬,通风透光,两旁128个木柱,两侧是木栏,木栏上盖飘檐以蔽风雨;桥内两旁设有座位供人休息。该桥因年久失修,有倾颓之危,龙水村为保存这一古建筑,于1980年冬进行维修,保存了古桥原貌。
湘江黄沙河浮桥
此处原为渡口,民国2年(1913年) 捐款筹建浮桥,4年竣工。桥长230米,由36只木船组成,桥两边用1万公斤的铁链稳定诸船。33年日军入侵,浮桥被毁。35年修复,用6只木船作为浮桥底梁, 上铺木板为桥面。 1949年9月, 国民党败退时桥被烧毁。此处乃复为渡口。1981年至1982年建成黄沙河公路大桥。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