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十四卷 粮油
站内搜索:

第一节 储存保管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建仓储粮
历代皆有。 明洪武二年 (1369) , 于州署创“长盈仓”,储粮赈灾。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雍正七年(1729),先后建仓109间。乾隆时,州治有“常平仓”23座,积谷3万余石(每石60公斤计,下同) 。光绪二十二年(1896) ,知州洪杰,饬城厢民众捐谷至千石,始设“义仓”。同时农村也相继兴办,其中规模较大的如“同义义仓”(今文桥镇境)数十年积谷达两千余市担(每担50公斤计) ,33个自然村的1万余贫民可贷粮渡荒。民国18年(1929年),各乡(镇)、村(街)都办起了“农仓”。抗日战争时期,田赋改征实物(稻谷),各乡镇设“收纳仓”39座,储粮213.4万市斤;“集中仓”4座,储粮180万市斤。
196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之后,各公社(区)丰收队在完成征、购任务和分足社员口粮之余, 大抓集体储粮。才湾公社红星生产队到1971年,集体储粮就达9.5万多公斤,人均268公斤.
仓库设施
解放初,利用祠堂庙宇储粮,随后建“棚仓”。到60年代初全部拆除,建“储备仓”。又依照苏联建“苏式仓”、“园筒仓”。“园筒仓”建于全州火车站直属粮库,面积1344平方米,由46个园筒组成,分四层安装机器,粮食进出全是机械化。60年代至70年代建“平顶仓” 、 “拱型仓”。这两类仓型造价低,密封条件好,利于保粮。同时又学习北方经验造“土园仓”,但不适宜本地区储粮,数年后被淘汰。建造最多的是“简易仓”,结构多种多样,砖墙瓦顶无天花板,地面沥青炒沙或沥青隔潮上铺青砖,造价低,但保粮条件不够理想。
至1990年止,县内粮食部门共有粮仓133座,面积79066平方米,仓容129115吨。其中储备仓61座, 容量53900吨;苏式仓11座,容量11200吨;拱型仓7座,容量7000吨;平顶仓14座,容量890吨;简易仓39座,容量47325吨;园筒仓1座,容量8800吨。
油脂储存
以往多用铁桶,木桶或大缸,但储量不多。1954年,实行油脂统购统销,上述装具不能满足需要。 1955年,在县直属仓库建“钢板油池”一座容量200吨。1965年,在永岁朝南粮所建“土油池” 各一座,共容量22.50吨。但因渗漏,不久被淘汰。1972年后,仍建“钢板油池” 和“油罐”储油。到1990年,全县共建“钢板油池”10座,容量650吨;“油罐”14个,储量450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