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卷 自然环境
站内搜索:

第三节 地质构造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境内江南地轴南东侧,属于湘桂褶皱带的一部分。
县内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地壳运动:即广西运动(距今4.05亿年) 、印支运动(距今2.14亿年) 和燕山运动(距今1.37亿年)。广西运动是一次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使前泥盆纪地层发生褶皱,伴随有花岗岩浆侵入和断裂活动,构成运动后使地槽返回,地槽发展阶段至此结束而形成构造基底。印支运动以褶皱和断裂为主,使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形成地台盖层构造,并结束了海相沉积。燕山运动以断裂活动为主,褶皱次之,并伴随有小花岗岩体的形成。
褶皱
前泥盆纪地槽发展阶段形成阿尔卑斯型的线状褶皱。褶皱幅度大,岩层倾角陡,局部发生倒转,次级褶皱甚为发育,形成线状的复式背斜、向斜;后泥盆纪地台发展阶段主要形成过渡型褶皱。褶皱幅度小,岩层倾角较缓,次级褶皱不甚发育,多为短状的背斜、向斜。
加里东期褶皱 分布于越城岭、玉陛源口至龙水和海洋山等地。该期褶皱形成于志留纪之后,泥盆纪之前的广西运动,由元古界至下古生界的砂岩、页岩组成,形成构造基底的褶皱。褶皱方向为北东向,但在北部玉陛源口至龙水一带转为北西向。
印支期褶皱分布最广,除西部越城岭外,遍布全县。褶皱多为开阔的短轴背斜、向斜及穹隆。背斜往往较宽,向斜则较窄,形成过渡型的箱状褶皱。褶皱方向,总体呈北东20度,个别为北西或南北向。明显继承了构造基底的褶皱方向,部分与基底构造方向重迭。现代地貌与褶皱关系密切,背斜多为山,向斜多为谷地。次级褶皱一般不甚发育,但在由薄层状岩层分布的地区,则较发育,常伴生有断裂构造,使构造较为复杂。
燕山期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仅零星分布于咸水石塘以北一带。此外,在白宝及龙水的北东等处尚有残留小面积分布。白垩纪以后的燕山运动形成,多构造向斜盆地。岩石产状一般较平缓,继承印支期间向斜构造的特征,延伸方向多与印支期褶皱方向一致,一般为断裂所破坏而保留不全。
断裂
县境内断裂甚为发育,从加里东期至燕山期均有断裂发生,尤以后者为甚。断裂多平行或斜交褶皱构造, 故以纵断裂为主。按断裂方向可分为北北东、北东和北西向3组,以前者为主。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