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历史
站内搜索:

让历史昭示未来——全州东山瑶族的旱地耕种变迁、发展、创新散记

2011-04-30   发表:

      东山瑶族很重视秋种,以种秋荞麦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火烧荞麦”,选择荆棘丛生、竹木杂草榛莽的山坡或凼地,砍光、放火烧过,撒上荞麦种,不加任何管理,约七十天左右,便有收获,且产量可观;一种是点播间种在庄稼地里,待山地里的白苞谷长得齐人头高时,锄过二遍草后,即在空隙处,用挂耙一边打坎一边点播埋种,施上很好的家肥,收成也不错。秋荞麦是一重要秋季作物,可弥补自然灾害造成的歉收和损失,一向当作重大事项来抓。

      东山辖区边沿的瑶族群众旱地耕种,在某些方面保持了瑶族的特点,大致上与接壤的平原地区汉族相似,因为山与山相连,基本上同属一个气温带,其耕作方式、生产技术等基本相同。如斜水、雷公岩、北斗街等一带的自然村。

      二、解放后旱地耕种变迁发展

      新中国诞生后,东山瑶族人民生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土地改革,人们第一次分得了土地,大家加入互助组,喜笑颜开地耕田种地,发展生产,过着安定的幸福生活。

       一九五五年起,合作化转高级农业社、大集体,已有的生产生活就开始变味了。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风暴席转全国,也遍及瑶山旮旯角落。这一年,盲目而又罕有地在高寒山区来了个种植作物“提速”,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造成颗粒无收。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瑶族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六十年代起,开始引进新品种,推广种植杂交玉米,有都安2号、群单105号、桂单12号、白马牙、红峰1号等。随着新品种的推广,种植规模、耕种技术、管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按照新品种的要求,开始精耕细作,开畦分行,点播或条播,施足底肥,用化肥作追肥。新品种逐渐取代了一部分品质劣、产量低的品种。接着,又引进了全州蜜梨、金银花、茶叶、板栗等,试点种植,经济效益都较好,给瑶民们起了好的示范作用,瑶民们开始改变某些陈旧的意识。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