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时事
站内搜索:

2014年桂林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

2015-01-27   发表:

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一些商家推出了优惠促销活动。

2014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桂林市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民生价格和收费监管,加大整治商品流通环节各种乱收费行为,加强重点行业价格和收费监管,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地保持了物价的整体平稳。1月19日,国家统计局桂林调查队发布的物价指数显示,2014年,桂林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0%,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低于全区0.1个百分点,呈现出涨幅收窄的态势。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出“六升二降”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桂林市各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3.0%、3.1%、2.9%、2.3%、2.4%、1.9%、2.2%、1.4%、1.1%、0.8%、1.5%、1.7%,各月CPI环比涨幅分别为0.8%、0.5%、-0.8%、-0.1%、0.1%、-0.1%、0.1%、0.2%、0.5%、-0.2%、0.1%、0.5%;整体来看,同比呈现出涨幅渐窄,环比则呈现小幅波动走势。

据悉,CPI指数由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组成,分类来看,呈现出“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4.5%、衣着类价格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9%、居住类价格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7%;而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烟酒类价格分别同比下降0.4%、0.3%。

食品类价格上涨推高了CPI指数

“2014年,造成桂林市CPI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而居住类价格上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CPI指数上涨1.58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为75%;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0.15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为7%。这两类是推高CPI指数的两大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桂林调查队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桂林市食品类价格上涨4.5%,其16个分类呈现出“十四升二降”格局,其中对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较大的有:干鲜瓜果类、菜类、水产品类、粮食类、蛋类、液体乳及乳制品类等。

该人士介绍,受北方苹果产地气候不利导致减产以及香蕉病害的影响,2014年北方苹果、海南香蕉等外地水果的总体供应不足,商家库存较往年减少,再加上人工、贮存费用等流通成本的上涨,使鲜瓜果价格高位运行,比上年上涨21.0%,拉动总指数上行0.58个百分点,是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国家发改委2013年末和2014年初分别上调了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直接推动了面粉、大米产地价格的上涨;另外,由于种植面积减少和产区洪涝灾害影响,北方小米价格持续上涨。整体粮食类价格上涨2.7%。

该人士分析说,由于2014年年初,国内多地出现H7N9病毒,养殖户减少了家禽的养殖量,蛋类兼受影响,鲜蛋价格上涨5.7%;受海洋气候和近海无鱼等因素的影响,虾蟹类价格上涨10.2%。受2013年异常干旱天气和种植面积减少,以及物流和人工等流通和经营成本上涨的影响,部分蔬菜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如生姜价格多月超2013年同期50%运行,黄花菜价格多月超2013年同期20%运行,并导致菜类价格比上年上涨6.1%。

据悉,2014年居住类价格上涨0.8%,在上涨的六类价格中涨幅并不算高,为何会成为CPI指数上涨的第二大因素呢?

该人士解释说,CPI反映的是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每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在指数中的权重并不是相等的,就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吃、住两类消费的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重较高,在CPI指数中所占的权重也比较大。因此,尽管居住类价格涨幅没有排到第二位,仍对指数上涨产生较大影响。

电商冲击导致部分实体店商品价格下降

当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服务性行业招工难现象比较突出;用人单位为了解决招工问题,逐渐提高员工工资,带动理(烫)发、家庭服务、加工维修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5.7%、10.9%、7.2%。同时,政策性调价也使部分收费上调,如教育培训行业对设施投入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教育服务价格上涨3.4%,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高等教育价格分别上涨7.4%、6.7%、4.3%;受部分景区收费价格上调影响,景点门票价格上涨4.6%;停车费上涨3.2%。上述因素导致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1.5%,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个百分点。

据介绍,随着电商的兴起,网购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欢迎,“双十一”“双十二”等网购狂欢节甚至已成为全民消费盛宴。为了抵御电商冲击,部分家电实体店促销优惠力度加大,其中空调、热水器价格分别下降5.6%、5.5%,带动家庭设备类价格下降4.1%。另外,受政策因素影响,高档酒消费减少,厂家调低价格,白酒类价格下降2.7%。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